石列笋虞,藤蟠蛟螭

分类:气清韵咏
2007-04-11 11:09 阅读(?)评论(0)

——刘禹锡《洗心亭记》赏析
         洗心亭记      唐·刘禹锡

㈠原文:
天下闻寺数十辈,而吉祥尤彰彰。蹲名山,俯大江,荆吴云水,交错如绣。始余以不到为恨,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。

既周览赞叹,於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。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,即之四顾,远迩细大,杂然陈乎前,引人目去,求瞬不得。征其经始,曰僧义然,啸侣为工,即山求材。盘高孕虚,万景坌来。词人处之,思出常格;禅子处之,遇境而寂;忧人处之,百虑冰息。鸟思猿情,绕梁历榱。月来松间,雕镂轩墀。石列笋虞,藤蟠蛟螭。修竹万竿,夏含凉飑。斯亭之实录云尔。

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:“既志之,盍名之以行乎远夫!”余始以是亭圜视无不适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,故名洗心。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,刘某记。(《刘禹锡集》卷九)

㈡译文:
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,而吉祥寺名气最大。吉祥寺傲立名山,俯瞰长江,西为荆州山水,东南是吴地风光,山水交织,灿烂如锦绣。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,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,满足了愿望。

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,赞不绝口,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,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。登亭四望,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,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。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,有的人说:有僧义然,发动僧侣一起动手,因势象形,就地取材,建亭于此。该亭盘曲高耸,气象万千,山中景象,尽收眼底。词人置身此地,意境常新;僧侣置身此地,随遇而安;忧郁的人置身此地,一切烦恼永远消失。飞鸟思归,猿猴依恋,在亭子的梁椽之间,鸟飞猿攀随处可见。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。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,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。有修竹万竿,夏季依然舒爽清凉。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。

然而,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:“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,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,让它传播更远呢!”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,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。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,所以命名为“洗心”。唐穆宗长庆四年(公元824年)九月二十三日。刘禹锡记。

㈢洗心亭
洗心亭在安徽和州(今和县)。洗心,即悔过自新之意。古时候的琅琊寺,虽也风景优美,但并非专供游览,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经、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。洗心亭建在即将入山寺的山坡下,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,须在此焚香祷告,对过去的罪恶表示忏悔,如此洗了心,"心诚则灵",再上山拜佛就灵验了。如果未能如愿,那也不是菩萨不灵,而是你的心不诚。从滁城入琅琊山游览,走至洗心亭,大多已气喘吁吁,汗流浃背了,这时,步入洗心亭内休息片刻,然后再上山,便可精神倍增。如若先游醉翁亭,再游琅琊寺,因在醉翁内为园林美景所陶醉,虽过醒园而犹未醒,此时入洗心亭内逗留片刻,抑情醒醉,定心养性,然后再缓步上山,领略新的风光,将倍觉清新。

㈣作者
刘禹锡(772—842),唐代文学家。字梦得,洛阳人。自幼好学,对诗书百家有广泛涉猎。贞元九年(793)中进士,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,先后任太子校书、监察御史等职。永贞元年(805)顺宗即位,任用王叔文改革政治,刘禹锡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,短短几个月内做了好些事。可是,在宦官、藩镇、官僚势力的联合进攻下,改革很快失败,顺宗被迫退位,王叔文赐死,刘禹锡也被贬为朗州(今湖南常德)司马。

严重的打击没有使他意志消沉,他继续用诗文进行战斗,宪宗元和九年(814),一度应召还京,在游玄都观时写了《戏赠看花诸君子》一诗,其中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”的句子,被执政者认为“语涉讥刺”,再次外放连州(今广东连县)、夔州(今四川奉节)、和州(今安徽和县)等地当刺史。文宗大和二年(828),调回朝廷任主客郎中、集贤殿学士,又写了《再游玄都观绝句》,以“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”的诗句,表现了他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。

以后,他还担任过苏州、汝州、同州刺史,有过减免赋役、赈济灾民的德政。苏州人民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、白居易一起称为“三贤”,为他们建立了“三贤堂”,岁时致祭。晚年因患足疾退居洛阳,任太子宾客、检校礼部尚书,与裴度、白居易等诗酒酬唱。临终前不久,抱病写了《子刘子自传》,公开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运动进行辩护,为王叔文洗刷罪名。《自传》结末的铭文中说:“天与所长,不使施兮!人或加讪,心无疵兮!”这是给他自己一生所作的最好的总结。

刘禹锡在当时被人称为“诗豪”(白居易《刘白唱和集解》)。他的诗歌创作有多方面成就。放逐期间,他用寓言比兴的形式写下许多政治讽刺篇章,如《聚蚊谣》、《飞鸢操》、《百舌吟》、《昏镜词》等,尖锐地揭露批判宦官、权贵,有鲜明的战斗性。他的抒写身世之感和咏怀古迹的诗篇,往往能把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理融合在一起,如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(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)、“兴废由人事,山川空地形”(《金陵怀古》),给人以强有力的启发和感染。他还学习各地民歌,创作了一批反映地方风土人情、民众生活的好诗,如《竹枝词》、《浪淘沙词》、《淮阴行》、《坦上行》等,写得情思宛转,格调清新,语言流畅,而又余味无穷。与白居易《忆江南》词唱和的两首小令,则成为早期文人词的楷模。

刘禹锡的散文也是有特色的。论说文如《天论》三篇捍卫和发展了朴素唯物论的天道观,《答饶州元使君书》提出“因时”、“因俗”的为政思想,都具有立论深刻、说理透辟、词锋犀利、设譬生动的特点。《因论》七篇及《观博》、《观市》、《救沉志》之类小品,则一事一议,随感而发,近乎后来的杂文。风土记如《吏隐亭记》、《洗心亭记》、《含辉洞述》,都有描写风景的佳句,体现了作者“天下山水,无非美好”的襟怀。此外,还有不少集纪、祭文、书信、杂著,也写得情文并茂,富于文学色彩。

著有《刘梦得文集》四十卷,收文二百多篇,诗八百多首。另一种版本称《刘宾客文集》,目次编排有所不同。今人校点重印后,改名《刘禹锡集》。

注释:
洗心亭:在安徽和州(今和县),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。洗心:洗去内心恶念和杂念。
辈:类属。等第,等级。
吉祥:寺名,当位于和州(今安徽和县)境内。章章:形容名气很大,影响极广。
荆:即荆州,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、湖北两省的一部分。
吴:指吴地,泛指江苏一带。
恨:遗憾。充所望:满足所希望的。
弭:消除。
周览:环顾一圈。
彤:朱红色。鳌:传说中的大龟。
巧人:指心思灵敏,技艺高超的匠人。
杂然:纷乱,杂乱的样子。
经始:指开始营建及经营。此句谓询访和修建此亭的经过。
啸侣:呼叫同类,召唤同伴。
盘高孕虚:谓亭盘曲高耸,包容于清空。孕:比喻如胎之包裹,指包孕。坌:聚集。
常格:惯有的标准。
榱:椽子。
轩墀:指殿堂前的台阶。墀:台阶。
笋虞(ju):古代悬持钟磐的木架,横为“笋”,竖为“虞”。
蟠:屈曲环绕。
蛟螭:蛟,是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;螭,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。这里泛指龙。
修竹:长长的竹子。
飑:风,凉气。
上人:旧时对和尚的尊称。如意:用以挠痒的器物。
挹:通“揖”,作揖行礼。
圜视:即环视。
方寸:指人心。长庆:唐穆宗年号。

附录:
和县首次发现刘禹锡在香泉所作碑文《洗心亭记》
(转贴自:和县人民政府网站2006-6-5)
过去人们只知道刘禹锡在我县原和州刺史任上所做的《陋室铭》,是一篇千古不朽的佳文,如今,他在我县香泉镇所作的另一篇碑文《洗心亭记》,也首次被人们发现。有关专家指出,该文对现今党政官员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建设,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。

据主编《天下第一汤.中国香泉》一书、人称“活字典”的县地方志办公室83岁老人王耀恕介绍,为搜集与香泉有关的风情人物,他曾查阅过大量的参考书籍,一次无意间从新华书店书架上查到一本《刘禹锡集》,其中就有一篇《洗心亭记》,这是一篇没有被世人引起足够重视的好文章。全文生动记述了他考察香泉的动机,描述了香泉的胜迹和美景,指出了洗心亭的由来及作用。《洗心亭记》虽然比《陋室铭》“诞生”的早,可遗憾的是世人知晓的并不多,知晓此文作于香泉的人更是微乎其微。

王耀恕考证,唐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8月,53岁的刘禹锡由四川夔州调任和州刺史。闻名天下的香泉温泉、昭明太子书院曾深深吸引这位政治上屡屡失意的大文豪。为了排解郁闷的心情,也为了一尝夙愿,9月23日,他轻车简从,来到香泉游览。当他一眼看见位于覆釜山上的洗心亭时,从优美的环境,联想到他的失意和官场的黑暗,不仅文思泉涌,挥笔写下这篇碑记。此记与不久后创作的名篇《陋室铭》有异曲同工之处,洗心要净,无欲则刚;陋室虽小,唯吾德馨,完整地表露了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兼官员的思想情怀和人格魅力,也对后人的创作和立身处世产生重要影响。可惜的是,因战火不断,此亭已毁。

近日,记者专程来到该镇进行走访,发现覆釜山上确实已经没有了亭和碑的遗迹,但据负责搜集香泉人文史料的芜湖泰华集团毕孝源先生分析,洗心亭应由南梁时的昭明太子所建。因为昭明太子萧统在香泉治病、读书期间,身边常常有文人和官员聚集,这应当是一处休憩和交谈的场所。目前,该公司已将香泉旅游品牌的开发列上详规,将与当地政府联手,重点恢复昭明塔和昭明书院,同时将洗心亭作为一处重要旅游景点进行重建,恢复原貌,并刻上碑文。香泉镇一位分管副书记告诉记者,整个景点建成后,不仅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,而且是温泉文化和干部廉政教育的有效载体。
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