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得一担水,又能值几何!

2021-04-14 06:59 阅读(?)评论(0)

  “廉洁”一词,《辞源》上解释为“公正,不贪污”。《辞海》上解释为“清廉,清白。”《现代汉语词典》解释为“不损公肥私,不贪污。”东汉庐江太守羊续,为政清廉。拒腐蚀,永不沾。他把下属送给他的活鱼,挂在大堂屋檐下,风吹日晒,几天就成了干鱼。后来又有下属送活鱼给他。他便指着屋檐下的干鱼说:“你还想让我把它挂起来不成?”送鱼的人只好作罢。

  

  大诗人白居易,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,任职期间,从不收受贿赂,也不向地方官吏索取名贵物品。在其离任时,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,他便追悔已过,写诗一首:

  

  三年为刺史,饮水复食叶。惟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

  

  唐代另一大诗人张籍,有一首《节妇吟》写得好:

  

  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。感君缠绵意,系在红罗褥。妾家高楼连苑起,良人持戟明光里。知君用心如明月,事夫誓拟同生死。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

  

  本诗的大意是:你知道我已有了丈夫,你还送两颗明珠勾引我。不过念在你一片真心的份上,姑且先挂在红罗裙上。我家现在也住高楼大厦,还另有几座别墅,丈夫也是国家的公务员。我知道你很喜欢我,但我和丈夫是共同发过誓的,即便是海枯石烂,我们也不改初衷。还你明珠的时候确实很舍不得,怪只怪你我相遇得太晚了。

  

  唐元和年间,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,又冠以检校司空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,他用各种手段,勾结、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。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。而诗人张籍却主张统一、反对藩镇割据。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一首名作。从诗的表面上看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诗作,而实质上却是一首明志诗,通篇运用比兴手法,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。

  

  北宋一位地方官以为宰相王安石善诗工书,自然喜爱“文房四宝”,便投其所好,送来一方砚石,并当面夸耀这块砚石的好处:此玉“呵之可得水”!王安石一口回绝,并笑吟一句:“纵得一担水,又能值几何!”

  

  读了王安石的这句诗,让我想起了《左传?襄公十五年》里面的一段故事: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玉,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。子罕不受。献玉的人便说:“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,说是件宝物,才敢来献的。”子罕道:“你的宝物是这块玉,我的宝物是‘不贪’;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,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?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!”

  

  大清官包拯六十寿辰时,反复叮嘱家人一律不准收受寿礼。谁想到,第一个来送寿礼的,竟然是当朝皇帝。皇恩浩荡,这让包公很是为难,不收礼吧,让皇帝面子上过意不去,收了寿礼又破坏了自己的规矩。于是包公泼墨挥毫,献诗一首:

  

  铁面无私丹心忠,作官最忌念叨功。操劳本是分内事,拒礼为开廉洁风。

  

  皇帝感其诚,收回贺礼,从此皇帝及满朝文武官员对包拯更加敬重。

  

  宋代诗人林稹的《冷泉亭》一诗,以泉水警世,别具一格:

  

  一泓清可沁诗脾,冷暖年来只自如。流出西湖载歌舞,回头不似在山时。

  

  该诗的大意是说:一泓清清的泉水,长年滔滔汩汩的,冷暖自知。自从出山流向西湖以后,浮载着游船画舫,沾染了脂粉油腻,泼洒进了残羹冷炙,已不像原来在山谷时那样洁净了。这里诗人借泉水警示世人,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,老老实实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,不做不应做的事,不追求不应得的钱财。

  

  “人生惟有廉洁重,世界须凭气骨撑。”做人就应该向上述古代圣贤那样,廉洁自律,清清白白,光明磊落。中国历史上两袖清风、勤政爱民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清官数不胜数,海瑞、刘少奇、彭德怀、焦裕禄等人的形象深入人心,家喻户晓,必将百世流芳。无论社会如何发展,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和主旋律。尽管学校是清水衙门,我们也应该营造廉洁、诚信、自律的良好风气,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,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一块坚实的基石。记得我在师范学校演讲时曾引用过这样一副长联:“一支粉笔,两袖清风,三尺讲台,四季晴雨,加上五脏六腑,七嘴八舌九思,十分用心,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;十卷诗赋,九章勾股,八索文史,七纬地理,连同六艺五经,四书三字两雅,一心栽树,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。”这确实是我们老师既平凡又伟大形象的真实写照。你看,从校长到班主任及各科任课老师,他们都是淡泊名利、清正廉洁、乐于奉献的。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总是那样默默无闻,默默地付出……

 

  

  老师,像蜡烛,也像春蚕;老师,像蜜蜂,也像大树。他们要求于人的甚少,而给予人的甚多。(杨志敏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21-04-14 07:58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